肉圓友誼站

2020080513:57

肉圓友誼站

記得小時候,每天放學回家經過市場時,總會看到肉圓攤位的鍋子鐵架上擺著透明軟Q的肉圓,令人垂涎欲滴。臺灣早期民生物資缺乏,那時台灣經濟尚未起飛每個家庭都不是很富裕,尤其在小鄉鎮能吃到肉圓算是很幸福,所以對那種美味印象特別深刻,一直留在記憶中。

長大後,到外地求學,才知道很多城市街頭都在賣肉圓,只是名稱、使用材料、口味和內餡不同而已。來了美國後,有時也會懷念起家鄉的美食,尤其是軟Q的肉圓。一聽到某家餐館或社團有義賣肉圓,興沖沖的去品嚐,發覺皮厚餡又不對口,沒軟Q的感覺。試了幾次後,總是失望而回。也許吃多了美味,嘴巴變刁了吧!

我們有幾個談得來的好朋友組成一個小組,會不定期來個聚餐。我負責聯絡通知時間、地點和餐館。只要人到,菜就上桌,可輕鬆又悠閒地聊天話家常,省去在家裏煮煮切切弄肉做湯的麻煩。餐館的菜吃多了,偶爾想吃一些家鄉小食。阿蘭說:「來我家吃肉圓」,於是一呼百應。

阿蘭傳襲伯母烹調的好手藝,手腳又俐落,可以一次做40來個肉圓應付家族聚會。我們問她怎麼辦到的?她說:請客的前一晚,先把肉餡的豬肉、香菇、筍絲及調味等配料準備好,第二天弄外皮就簡單了。請客當天,我提早半小時到她家。她已把西米(Tapioca Pearl) 加適量的水浸泡五小時以上,揉成肉圓的外皮及備好做肉圓的小碟子。開始將餡料包入肉圓外皮中,然後去蒸。蒸好後取出,正好客人來了,熱騰騰透明又軟Q彈力十足的肉圓呈現眼前,讓人不禁「食指大動」,迫不及待的想嚐一口。澆上自製的醬汁或甜辣醬再洒上一些芫荽和蒜頭,外皮吸附著滿滿的醬汁,口感清爽而不膩,棒極了!真的比餐館做的還道地,是我來美國後吃到最滿意的肉圓,怪不得吃過的人,都念念不忘。等著要吃的人,要先預約排隊,我們正期待等著下一輪。

這個肉圓友誼會有個規則:每人現場吃兩個,可以帶三個回家。如果只吃一個可帶走四個回家,如果現場吃三個,就只能帶兩個回家,讓不能來參加肉圓友誼會的另一半也能品嚐她的手藝。肉圓是限量的,這種請客法還是頭一遭碰到。為了不讓主人太勞累,大家也會帶水果、糕點及魚丸湯或干貝紅棗烏骨雞湯,大家邊吃邊聊各地肉圓的特色及口味,回憶著童年家鄉的美食,消解鄉愁。

阿蘭是個熱心公益,做起善事來從不落人後。她在臺灣唸新聞,來美後除了做半導體繪圖師也曾擔任過專欄主編。七年前退休後,換了跑道成立肉圓友誼站。自掏腰包做家鄉美食,為同志同道合的一大票人馬解鄉愁。只要大家吃得滿意,她自覺很有成就感,她是個好客又慷慨大方的人。有事找她,都會傾全力盡力幫忙。我說:想要食譜,她回說:想吃就來。這種古道熱腸不求回報的朋友,何處找?朋友不在多,相交貴在坦誠相見與真心和不計較。

(本文已刊登於世界日報家園版)
請按連結閱讀世界日報   
肉圓友誼站